• g1banpc.jpg g1banph.jpg

    开放 坚持 与时俱进

全国人大代表陈雪华:聚焦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协同,加快构建高质量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

  • 2025-03-07

  • 浏览量:659


3月6日上午,浙江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会议聚焦于深入学习并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叁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作了“聚焦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协同,加快构建高质量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题发言,深入阐述了新能源产业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路径。


陈雪华指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与新能源产业当前的发展态势相契合。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从“高规模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陈雪华强调,构建具备“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协调性、包容性”的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创新驱动,是构建高质量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竞争已从公司间扩展到产业链、供应链乃至国与国之间。当前“内卷”现象的本质是技术、产物、模式的同质化,而创新是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能够打造非对称的差异化优势,保持我国新能源锂电行业的领先地位,确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产业协同,是构建高质量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陈雪华讲到,新能源锂电产业涵盖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工程集成及应用推广等多个环节,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的特点。因此,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性设计和多产业协同,以避免信息不对称、要素不匹配、资源不集约等问题。我国新能源锂电产业在产业链下游和材料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但在产业链上游,如锂电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包容性”。


科技人才,是构建高质量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源于科技人才,而产业发展依赖科技创新。过去十余年我国新能源锂电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人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该行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既需要基础技术研发人才,又需要产物应用开发人才,还需要生产工艺改进人才,即科学家、工程师和大工匠。这个产业是产业人才自主培养的“黑土地”,也是打破不同教育系列衔接的“试验田”。

基于以上认识,陈雪华提出叁点建议:一是构建“技术代差优势”,在鼓励公司参与海外资源配置、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加入全球市场竞争的同时,保持我国新能源锂电产业的全球领先优势。二是鼓励和引导新能源锂电公司加大副产物环节的科研投入力度,推动锂电产业从“产物领先”向“全产业链领先”转变。叁是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叁者的角色定位和协同机制,针对行业所需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工匠”的不同特点与特质,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联通、彼此衔接的通道,并针对行业国际化的特征,探索与海外高校共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相关机制,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陈雪华的发言,不仅为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思路,更展现了行业代表对推动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深刻思考。

站在“十四五”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华友将以总理报告精神为行动纲领,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以创新驱动打造发展引擎,以绿色转型践行双碳承诺,在产业链升级中锻造韧性,在科技创新中厚植优势,在建设高质量新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展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